汛期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叫汛期。“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
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涨水季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可分为4种汛期:春汛期、伏汛期、秋汛期,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引起的凌汛期。
二、汛期的类型
(一)春汛
1. 形成原因
❶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冬季有大量积雪的地区,随着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每年春季由于季节性积雪融水,会出现明显的春汛。
❷冰川融水补给。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冰川开始融化,为河流提供水源,形成春汛。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一些河流,受高山冰川融水的影响,在春季也会有一定的水量增加。
2. 特点
❶流量相对较稳定。由于积雪或冰川的融化速度相对较为均匀,春汛期间河流的流量变化相对较小。
❷持续时间较短。一般随着气温的升高和积雪、冰川融水量的减少,春汛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
(二)夏汛
1. 形成原因
❶雨水补给为主。在夏季,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夏汛。比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增,出现夏汛。
❷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高山冰雪融水量大,为河流提供大量水源,形成夏汛。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形成明显的夏汛。
2. 特点
❶流量变化大。受降水的不均匀性影响,夏汛期间河流的流量变化较大,可能出现暴雨引发的洪水峰。
❷持续时间较长。在一些地区,夏季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使得夏汛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三)秋汛
1. 形成原因
❶部分地区秋季降水较多,河流得到雨水补给,形成秋汛。例如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受华西秋雨的影响,河流会出现秋汛。
❷高山冰雪融水的持续补给。在秋季,一些高山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冰雪融水继续为河流提供水源,也可能导致秋汛的出现。
2. 特点
❶流量相对较小。一般来说,秋汛的流量比夏汛小,但比春汛可能会大一些。
❷持续时间较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降水和冰雪融水的减少,秋汛通常持续时间较短。
(四)凌汛
1. 形成原因
❶河流有结冰期。
❷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初冬和初春时节,由于下游河道先结冰或先解冻,造成冰坝堵塞河道,引起河水上涨,形成凌汛。
2. 特点
❶具有突发性。凌汛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难以准确预测其具体时间和规模。
❷可能造成严重灾害。凌汛期间,河水上涨可能导致洪水泛滥,冰坝的破裂也可能对河岸设施造成破坏。
三、防汛措施
在面对汛期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方面
1. 加强监测预警
❶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河流水位、流量、降水等数据。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先进技术,提高对暴雨、洪水等灾害的预测精度和时效性。
❷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洪水预警信号,提醒人们做好防范准备。
2. 制定应急预案
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汛期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包括人员疏散、抢险救援、物资调配、交通管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❷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3.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❶修建和加固堤防、大坝、水闸等水利工程,提高河流的防洪能力。对老旧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在汛期能够正常运行。
❷疏浚河道,清除淤积物,保持河道畅通,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城市内涝。
4. 统筹资源调配
❶提前储备抢险救灾物资,如沙袋、救生衣、冲锋舟、食品、饮用水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
❷组织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协调各方力量,如军队、武警、消防、志愿者等,共同参与抗洪救灾工作。
(二)社会公众方面
1. 提高风险意识
❶ 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信息,了解当地
❷参加防汛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学习正确的避险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
2. 做好家庭防范
❶对房屋进行检查和加固,确保屋顶、门窗等部位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击。清理房屋周围的排水设施,防止堵塞。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❷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药品、手电筒、蜡烛等,以应对可能的停水、停电等情况。将重要财物和文件转移到安全地点,避免遭受损失。
3. 遵守防汛规定
❶在洪水预警期间,听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挥,及时撤离危险区域。不要擅自返回危险地带,以免发生意外。
❷避免在洪水期间进行水上活动,如游泳、划船等。不要靠近河边、水库等危险区域,防止被洪水冲走。
4. 积极参与救灾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如帮助受灾群众、清理淤泥、捐赠物资等,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产生于地表或地物上的水汽凝结物主要有露、霜、雾凇、雨凇等,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主要有云和雾。
地面水汽凝结物
01
露和霜
夜晚或清晨,由于地面、地物表面的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也随之降温,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就会有水汽凝结物形成。如果凝结时的露点温度高于0℃,水汽凝结为露,如果露点温度低于0℃,则水汽凝华为霜。
形成露和霜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因为晴朗有利于辐射冷却,而微风又能把已经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的潮湿空气不断流来补充,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可形成较强的露或霜。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I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近地层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
02
雾凇与雨凇
雾凇是水汽在树枝、电线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形成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雾凇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称为树挂。
根据形成条件和结构,雾凇可分为粒状与晶状两种。当气温为-7~-2℃,有雾且风速较大的天气条件下,风将过冷却雾滴吹到冷的地物表面上冻结而形成的为粒状雾凇。由于粒状雾凇的结构较紧密,常使电线、树枝折断,对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造成一定影响。气温约为-15℃左右,且有雾、微风的天气条件下,空气中过饱和冷却水可在物体表面上直接凝华生成雾凇,称晶状雾凇,其晶体与霜类似,结构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雨凇是过冷却液态降水(雨或毛毛雨)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光滑而透明的冰层,也称冻雨。多聚集在物体的迎风面。雨凇较雾凇更具危害性,它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交通运输、电讯、输电以及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在高纬地区,雨凇是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近地层水汽凝结物
当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冰晶,弥漫于空气中,使水平能见距离小于1000m的天气现象称为雾。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以及凝结核的存在。在风力微弱、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充足的凝结核存在的条件下最易形成。
根据近地气层降温方式不同,将共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和平流辐射雾,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
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一、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二、天气晴朗;三、微风(1~3m/s);四、大气层结稳定。辐射雾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出现于冬半年,尤其是春、秋季的夜晚和日出前。此外,辐射雾的出现也有明显的地方性,低洼的地方像谷地、川地、河岸洼地及盆地,雾的发生较频繁。我国的四川盆地是有名的辐射雾区。其中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雾日几乎占80%,有时还可终日不散,甚至连续几天。城市及附近由于烟粒、尘埃多,凝结核充沛。因此特别容易形成浓雾。如果机场位于城市的下风向,这种雾就会笼罩机场,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飞和着陆。
平流雾是吸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例如,在寒冷季节洋面上的暖湿空气流入大陆时,可生成平流雾。形成平流雾的有利条件是:一、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二、暖湿空气的湿度大;三、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四、层结较稳定。平流雾一般比辐射雾的范围广而深厚,在海洋上四季都可出现。在我国沿海以春夏为多寡季节。平流辐射算是平流和辐射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雾,又称混合雾。
高空水汽凝结物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1. 积状云
(1)特征: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
(2)成因:大气的对流上升运动,且对流上限高度需高于凝结高度。
(3)规律:对流越强,对流上线高度高于凝结高度的差值越大,积状云厚度越大。对流上升区的水平范围越大,积状云的水平范围越大
(4)发展阶段: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5)应用:上午有淡积云,下午对流加强可能发展为积雨云,形成降水;下午还是淡积云,说明空气稳定,往往是连续晴天的预兆;早上就有浓积云是有雷雨的预兆
2. 层状云
(1)特征:均匀幕状的云层,水平范围较大
(2)成因:由系统性的锋面上的上升运动引起
(3)结构:云底与锋面大体吻合,云顶近似水平。最前面的叫卷层云和卷云,最薄;中部叫高层云;最后面叫雨层云,最厚
(4)应用:若出现日晕月晕现象,通常说明由卷层云移来,天气可能转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 波状云
(1)特征:一列列或一行行厚度不大、保持一定间距的平行云条;棋盘格子状的云块
(2)成因:空气存在波动时(比如气流越山时),波峰处空气上升冷却形成云,波谷下沉处无云形成。就会形成一行行平行云条。如果波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新产生的波动叠加在原来的波动之上,就会形成棋盘格子状的云块
(3)应用:波状云(透光高积云和透光层积云)一般表明气层比较稳定(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如果与大片层状云相连,表示有风雨来临(鱼鳞天,不雨也疯癫)
4. 悬球状云
(1)特征:悬挂在云底的云团
(2)成因:云底强烈的上升气流将云中下降的水滴托住,多见于积雨云下部
(3)应用:一旦上升气流减弱,通常会有降水产生
5. 堡状云
(1)特征:云底部水平,顶部是并列突起的小云塔,形状像远方的城堡
(2)成因:波状云在逆温层下形成后,较强上升气流穿过逆温层,水汽凝结形成圆弧顶部的云朵
(3)应用:堡状云出现说明该高度气层不稳定,低层对流一旦加强,易产生雷暴雨或冰雹
6. 荚状云
(1)特征:中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
(2)成因:由局部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相汇合形成,边缘部分因下降气流而逐渐变薄。气流受到地形影响也能形成荚状云
7. 絮状云
(1)特征:个体破碎,像棉絮团
(2)成因:潮湿气层中强烈的湍流混合作用而成
(3)应用:絮状云出现说明该高度气层不稳定,低层对流一旦加强,易产生雷暴雨或冰雹。
试题链接
1. 2015四川卷: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 福建沿海 B. 黄海沿岸
C. 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 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 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答案:1. D 2. D
【解析】
(1)根据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并结合图例可知,选项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应该是柴达木盆地,D正确。福建沿海年平均雾日≥50天,黄海沿岸年平均雾日20-49日,准噶尔盆地年平均雾日约为5-19天,ABC错误。故选D。
(2)雾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静风或逆温等。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气温高于同纬度,水汽不易凝结成雾,A错误。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会形成准静止锋,如昆明准静止锋,B错误。四川盆地秋、冬季节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小,C错误。四川盆地多雾主要原因是地形阻挡,水汽难以扩散;境内河流密布;且盆地地形,夜间辐射冷却强,冷空气容易汇集导致,D正确。故选D。
2.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昼夜温差小 B.夜间多云
C.强风 D.大气逆辐射弱
(3)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给棉花试验田浇湿与喷水。与不浇湿喷水的麦田相比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C.花期不变
D.花期滞后
【答案】1.C 2.D 3.B
【解析】
(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纬度低的地区初霜开始晚,终霜结束早,C对。作物品种、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不是图示初霜、终霜日期纬度差异大的原因,A、B、D错。
(2)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快,地面降温快,D对。昼夜温差小,降温慢,不易发生霜冻,A错。夜间多云,大气保温效应强,降温慢,B错。强风,水汽不易凝结成霜,C错。
(3)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将棉花试验田喷水浇湿。与不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相比,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霜冻发生几率减少,因为水在凝结时会释放出热量,缩小气温下降幅度,B对,A错。喷水浇湿的棉花试验田主要是防御霜冻,与花期无关,C、D错。
3. 雾凇的形成,需要冬季寒冷漫长,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且大气保温作用弱。“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吉林雾凇观赏区有“夜看雾,晨看挂”之攻略。读“吉林市雾凇景点分布图”和“甲、乙、丙、丁四地表层水温统计表”,完成6~7题。
(1)当地“雾”“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晴朗的夜间 ②江水温度较低 ③凌晨气温明显下降 ④江水温度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河湖岸边,不能满足雾凇形成条件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 C 2. D
【解析】
(1)结合材料“雾凇的形成,需要冬季寒冷漫长,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且大气保温作用弱”,读图和表可知,松花江丙-甲段冬季表层水温在0℃以上,江水温度高,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大,冬季多晴天,夜晚至凌晨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而形成“雾”“挂”。故选C。
(2)结合上题雾凇形成过程的分析,丙、乙、甲都位于丰满水电站的下游,冬季江面温度都在0℃以上,江水温度高,水汽大量蒸发,清晨气温快速下降,水汽在树枝凝结而形成雾凇;丁位于丰满水电站上游的松花湖,冬季水面温度在0℃以下,水面封冻,蒸发弱,不具备形成雾凇的水汽条件。故选D。
4. (2019全国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 B. 鱼鳞状
C. 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 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
C. 日落前后 D. 午夜
【答案】 1. C 2. D 3. A
【解析】
(1)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2)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地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3)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运抵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调养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邮箱:ordossl@163.com
电话(传真):0477-8582224
地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第二行政办公区CBD T2 21层
网站标识码:1506000039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